×
批霸电商资讯  >  企业头条频道

上好佳拟香港IPO:在华增长乏力净利下滑 流动比率低

  一、上好佳食品,食品上好佳
  薯条、鲜虾片、芝士条、玉米卷……如果要列一个属于80后、90后的“童年味道”榜单,上好佳的膨化食品必须拥有姓名。
  在毫无“健康”、“低卡”、“绿色”概念的岁月里,这些又咸又甜的膨化食品给了我们极大的快乐与满足。
  刷着“上好佳食品,食品上好佳”的广告,拆开膨膨的包装,谁不说句“喔伊西”呢?
  11月8日,休闲食品制造商上好佳(环球)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,拟在香港主板IPO。
  二、What?!吃遍整个童年的上好佳,竟然不是“国货之光”
  风云君原以为,上好佳是一家中资企业。查阅了招股书,没想到这是一家彻头彻尾的菲律宾休闲食品公司。
  上好佳品牌,英文名称Oishi,由Liwayway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经营。这是一家未上市的家族控股企业,总部位于菲律宾马尼拉。
上好佳
  1946年,菲律宾华侨、祖籍福建晋江的施阁头、李梅芬夫妇,在马尼拉建立了一个手工作坊,专门做玉米淀粉和咖啡的包装业务。
  1966年,施氏家族的小作坊升级成为Liwayway Marketing Corporation,经营范围变更为淀粉、咖啡、糖果等商品的代理销售。
  上世纪70年代,Liwayway Marketing Corporation进军休闲食品领域,并自创品牌Oishi(上好佳)。
  Oishi是日语“好吃”的发音,日文写作“おいしい”。公司宣称自己的产品是使用了日本的技术,故取了一个日文名字。
  1983年,施恭旗掌握了公司的核心权力,成为施氏家族第二代掌门人。
  1993年,公司在上海投资建厂,将上好佳品牌带入中国。直到现在,很多消费者都认为上好佳是上海产品。
  在中国大获成功后,公司进一步将业务拓展至越南,并于1996年在越南平阳省建立第一条生产基地。
  三、理一理上好佳(环球)与施氏家族的关系
  上好佳品牌的家族色彩很浓厚,实际控制权一直被施氏家族掌握。
  这个施氏家族(Chan Family)专指施恭旗以及他的配偶、子女,不含施恭旗的兄弟姐妹等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。
  除了经营上好佳品牌,家族成员还有很多其他的生意,彼此之间有复杂的关联交易,风云君觉得有必要理一理。
  简单讲,拟上市的上好佳(环球)是上好佳品牌在中国和越南的业务载体,施氏家族将上好佳在中国和越南的业务打包在一起,装进了上好佳(环球)中,然后透过一个共同权益公司:Sunarin Laroshe,间接持有上好佳(环球)约87.45%的股权。
  施氏家族不仅控制了上好佳(环球),还控制了施氏集团(Chan Group)。
上好佳
  这个施氏集团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经营实体,而是一个抽象的集合体。这个集合涵盖所有施氏家族成员所控制的其他公司。
  也就是说,上好佳(环球)和施氏集团的背后是同一个控股股东,两者属于关联方。
  施氏集团虽然和上好佳(环球)都负责制造和销售上好佳品牌,但是各自针对的区域不同。
  上好佳(环球)主要针对中国和越南市场。
  而施氏集团则负责上好佳品牌在菲律宾、泰国、印尼、南非等地的经营,同时在菲律宾有部分房地产、酒店业务等。
  上好佳(环球)与施氏集团在各自的市场都拥有独立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团队,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经营独立性,没有大的竞争关系。
  2016至2019年上半年,上好佳(环球)的中国业务销售额99.9%均为本地销售,这说明在中国生产的东西,几乎都在中国销售。
  而同期,越南业务销售额中,本地销售占比从94.2%降至87.1%。越来越多在越南生产的东西,出口到其他地区了。
  这当中最大客户就是关联方施氏集团。
  虽然出口到施氏集团的销售额只占越南总销售额的12.5%,比例不高,但有逐渐增加的趋势。
  招股书中说,截至2019年上半年,上好佳(环球)对施氏集团的总出口额占总营收的0.06%。可是同期,光从越南地区出口到施氏集团的销售额就占总营收的4.22%。
  数据明显就对不上。
  除了一些关联交易,施氏集团还向中国出口一些休闲食品,这就和上好佳(环球)构成一定的竞争关系。
  不过近几年,施氏集团对中国的出口额不到上好佳(环球)中国区销售额的0.3%,比例非常低,问题不大。
  公司管理方面,上好佳(环球)目前是由施氏家族第三代成员掌舵,施恭旗已退居幕后,成为荣誉主席。
  四、在中国卖不动,却在越南大卖
  1、产业链概要
  休闲食品包括膨化食品、糖果、巧克力、饼干、面包、坚果等。
 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膨化食品。广义上的膨化食品(Puffed Food),是指利用油炸、挤压、沙炒、焙烤等技术作为熟化工艺,在熟化工艺前后,体积有明显增加现象的食品。
  按膨化加工的工艺条件分类,膨化食品又可以分为油炸膨化食品、烘烤膨化食品等。
  常见的膨化食品有薯片(条)、米饼(如旺旺雪饼)、虾片等,制作原料以谷物、马铃薯、豆类为主。
  对一家休闲食品制造商来说,上游是原材料和包装材料供应商。下游则是分销渠道,包括经销商、商超、非连锁杂货店、餐厅、酒店、电商等。
  再下游就是终端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。
  上好佳(环球)以经销为主,经销收入一直占总收入的80%以上,产品主要通过经销网络送达到终端客户。
  上好佳(环球)的产品组合包括:膨化食品、糖果、饮料、饼干(仅在越南生产和销售)。
  截至2019年6月30日,上好佳(环球)提供126种膨化食品、53种糖果、32种饮料以及10种饼干。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市场,公司卖得最多的都是膨化食品。
  2018年,膨化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83.1%。
  分区域来看,中国市场一直是公司最大的营收来源。
  2016-2019年上半年,中国区收入占比虽然不断降低,但依然维持在60%以上,越南市场的收入占比则稳步提升。
  2016-2018年,上好佳(环球)的营业收入从4.75亿美元增加到4.91亿美元,CAGR仅为1.67%,几乎不怎么增长了。毛利率则一直保持在27%、28%上下。
  分区域来看,中国区业务的毛利率要比越南区业务毛利率高,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扩大。
  风云君友情提示,全文如没有特别说明,所有货币单位均默认为美元。
  2、在华增长乏力
  上好佳(环球)共有14条生产线,其中10条在中国。
  2016、2017、2018年,中国区收入分别为3.39、3.29、3.32亿美元,其中85%以上的收入来自膨化食品。
  可以看出,中国区收入基本没怎么变,业务增长乏力。
  中国区的膨化食品有薯条、鲜虾条、洋葱圈、田园薯片等。产品形式以袋装为主,保质期一般为6-9月,在京东、天猫等电商平台上的零售单价不超过1.7美元。
  上好佳(环球)中国区膨化食品平均售价从2016年的5100美元/吨上涨至2018年的6100美元/吨。
  根据Frost & Sullivan的数据,2014至2019年上半年,中国地区的马铃薯、小麦等原材料批发价格呈下降趋势,包装材料聚丙烯(一种塑料)的价格也呈下降趋势,总体价格呈上升趋势的则是纸箱。
  竞争格局方面,上好佳(环球)是中国第五大膨化食品制造商。
  排在前四位的E、A、D、B,应该就分别代表乐事、旺旺、好丽友、达利食品。
  而在虾片这个足够细分的品类领域,上好佳(环球)是中国市场当之无愧的老大。
  3、越南业务是亮点
  2016-2018年,越南区的收入从1.37亿增加到1.59亿美元,CAGR为7.73%,其中超过70%的收入是由膨化食品贡献的。
  显然,越南区的业绩还保持一定的增长,情况要好于中国区。
  越南区销售的产品和中国区销售的产品,在品类上并没有大的不同。
  差别主要集中在口味上,这可能是由于两地消费者偏爱不同的口味。
  除了口味不同,越南区膨化食品的售价要低于中国区的售价。越南区膨化食品平均售价从2016年的3200美元/吨下降至2018年的3000美元/吨。
  在平均售价下降的同时,成本也在下降。
  根据Frost & Sullivan的数据,越南的小麦、玉米、聚丙烯、纸箱的平均批发价格都呈下降趋势。
  虽然公司在越南卖的东西,价格越来越便宜了,但是相应的成本也在下降,这就保证了毛利润的稳定性。
  与中国不同,越南的休闲食品行业集中度比较高,2018年,上好佳(环球)占据越南休闲食品市场12.9%的份额,位列第三名。
  并且按零售额计,上好佳(环球)是越南最大的膨化食品制作商,市场份额高达38.2%,几乎是第二名两倍,优势明显。
  4、产能闲置,为啥还要募资扩大产能?
  根据膨化工艺的不同,上好佳(环球)的生产线有三种:油炸生产线、焙烧生产线、烘烤生产线。
  公司大部分的膨化食品出自油炸生产线,80%以上的收入来自油炸生产线。
  因此,油炸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是评估公司业绩的一项关键指标。
  对比越南和中国区的生产线,我们可以发现。
  中国的油炸生产线平均产能利用率在逐渐下滑,截至今年上半年,产能利用率只有50%多。 
  而同期,越南的油炸生产线平均产能利用率,从70%升至81.30%,反映了越南区业务的持续向好。
  销量方面也是如此。中国市场的膨化食品销售量从2016年的5.7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4.78万吨,而越南市场的销售量则从3.38万吨增加至3.86万吨。
  根据披露的募资计划,上好佳(环球)准备把超过一半的募集资金用于扩大越南和中国区的产能。
  具体包括,在越南北宁省和南部新增两条生产线和一条产品包装线,将越南区膨化食品年产能从6.5万吨提高至2021年的8万吨,并在2023年底前达到9.2万吨。
  在中国福建省新增一条总产能在万吨以上的生产线。
  目前,上好佳(环球)最主要的增长动力是越南市场,因此,扩大在越南区的产能,合情合理。
  可是中国区的产能,近一半处于闲置状态,为什么还要投入建设新的生产线呢?况且中国区的膨化食品销量一直在下降。
  即便按照公司的说法,福建省的这条生产线,能够降低产品在中国南部的物流成本,但是由此带来的每年固定资产折旧成本,也会增加。
  总之,风云君认为,在中国区业务发展几近停滞,近半产能闲置的情况下,还要扩大产能,似乎缺乏一定的合理性。
  五、营销支出扩大,净利润下滑
  由于每年有一定的折旧和摊销,因此EBITDA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要超过净利润。
  不过,净利润的绝对值却从2016年的0.29亿美元降至2018年的0.2亿美元。
  同期净利率也从6.08%下降至4.1%。主要原因就是分销成本(Distribution costs)增加过快。
  这个分销成本可以简单理解为销售费用,具体涵盖产品销售的运费、相关人员的薪水、广告开支等。
  2016-2019年上半年,分销成本占营收的比例从14.7%上升至16.2%。
  六、流动比率这么低,难道真的有破产风险?
  上好佳(环球)近三年的流动比率不到100%,着实很低。
  具体来看,短期借款几乎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数倍。
  即便算上应收账款、应收票据以及存货,合计金额还是少于短期借款。
  我们来看看这些短期借款的性质。
  首先,大部分短期借款是无抵押的(unsecured)。
  其次,这些借款的期限多在一年以内。
  最后,这些短期借款的货币单位以人民币为主。也就是说,短期借款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,贷款银行为中国境内的银行。 
  上好佳(环球)说,借来的钱主要用于公司长期的资本开支和支付股东股息。
  借来的钱,是短期的,但是用途是长期的,期限明显是错配的。并且账上的现金比短期借款少得太多。
  难道上好佳(环球)真的有破产风险?
  No!No!
  按照教科书上说的,如果一家企业的流动比率低于2,则有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。
  但是教科书上所针对的是美国企业,结论也是以美国企业的数据做出来的。
  大多数中国企业流动比率实际上是在1到2之间,比美国一些破产企业的比例还要低。
  那为什么这些公司在美国就破产了,在中国不仅没有破产,反而还经营得挺好的?
  这和中国特色的融资环境有关:在中国,商业银行是不倾向于给企业发放长期贷款的,但是,企业又有这个需求。
  怎么办?
  对此,银行想了一个办法:将贷款展期。
  举个例子,风云君今年向招商银行借款1个亿,期限为5年。本来是按年付利息,到期之后归还本金。但是招商银行怕风云君5年之后还不上,就将借款期限缩短,同时做展期处理。
  具体的操作是:风云君2019年借了1个亿,到了2020年,再向招商银行申请借款1个亿,然后用这1个亿去还2019年那1个亿的负债。
  此时,风云君的剩余负债就是2020年借的,金额不变,还是1个亿(不考虑利息支出)。
  接着在2021年,风云君再次申请借款1个亿,去还2020年那1个亿,如此循环往复。
  这样下来,风云君借款的期限被限制在一年之内,但是展期之后,这1个亿的借款实际上可以使用5年。
  同时,对于招商银行来说,Ta可以每年对风云君的资质进行审核,做到一年一审,强化了风险控制。
  这种借款,表面上是短期借款,本质是长期借款,是一种自我循环。
  这也就是为什么上好佳(环球)会将短期借款用于长期资本支出的原因。
  展期贷款在中国的银行界是一种普遍做法。
  中间展期的过程,就是借新债,换旧债的过程,还款来源不是流动资产,也不是经营性现金流。由于这种借款的期限是一年之内,所以在做账的时候,算作短期借款。
  在扣除短期借款之后,我们可以看到,上好佳(环球)真实的流动比率大于1,且在不断增加。
  七、机遇与挑战并存
  最后,风云君说一说对上好佳(环球)的看法吧。
  首先在渠道上,公司就“完美”错过了中国的电商红利:上好佳(环球)直到2018年才在中国建立电商渠道,着实有点晚。
  根据最新的财报,2019财年阿里巴巴的GMV(包括淘宝和天猫)高达5.73万亿人民币。
  这比全球第二大电商亚马逊(2万多亿人民币)、全球最大线下商超沃尔玛(3万多亿人民币)的同期GMV加起来还要多。
  近几年,由于中国互联网电商的红利,好多新兴的休闲零食品牌开始冒起,比如互联网零食界的BAT:三只松鼠、百草味和良品铺子。
  在今年的“双11”活动中,三只松鼠全渠道销售额超过10亿人民币,百草味和良品铺子的全渠道销售额均超过5亿人民币。
  从三家企业的规模来看,2018年全年,三只松鼠、百草味营收分别为70亿人民币和49亿人民币,良品铺子招股书公布2017年营收为53亿人民币。
  而上好佳(环球)2018年全年的收入也才17亿人民币左右(2.47亿美元)。
  除了线上销售渠道发展缓慢,上好佳(环球)还面临一个挑战,那就是席卷全球的“健康风”。
  中国消费者不仅开始转向线上购物,也开始转向更健康、更营养的产品。
  根据CBNData发布的报告,无添加、无糖、粗粮,已成为零食健康概念的关键词。
  在如今盛行的“低脂、低糖、低卡”饮食观念下,消费者拿着一包膨化食品得反复掂量,看着动辄500千卡/100g的营养成分表就发怵。
  当吃货们都想着如何“光吃不胖”时,上好佳(环球)或许也该想一想,如何跟上吃货的节奏。
  当然,上好佳(环球)还是面临一些好的机遇的,比如Ta在越南的业务,以本地货币越南盾计算,2018年越南GDP的增速高达14.8%。
  要是以美元计算,则增速依然高达7.1%,已经超过同期中国的水平,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。
  越南有利的宏观经济,是最大的基本面,也是未来上好佳(环球)业绩增长最大的保证。
  自1986年对外改革开放,越南整体经济出现强劲的增长,而中国早在1978年就推行经济改革。
  可以说,中越两国的发展道路,具有高度的相似性。
  另外,越南人口优势明显,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,越南近1亿的人口,有一半都在35岁以下。
  八、掘金东南亚
  实际上近几年,很多中国的企业、资本、创业者都在奔赴东南亚,寻找新的商机。
  比如阿里巴巴对东南亚电商巨头Lazada的重金入股,腾讯对素有东南亚“小腾讯”之称的Sea Group的战略投资。
  对中国企业来说,东南亚成了目前最具有潜力的新兴蓝海之一。
  整个东南亚,面积457万平方公里,坐拥6亿以上的消费者。虽然面积和人口不到中国的一半,但Ta的人口平均年龄仅30岁左右,巨大的人口红利令人垂涎。 
  更为重要的是,最近十多年以来,东南亚地区的GDP 增速都比较快,一直保持在5%到6%之间。
  拿这个数字跟中国相比,大家可能觉得不算高。但是放眼全世界,除了中国和印度,东南亚是这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地区。
  站在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速的角度,如今的东南亚,活脱脱的就是二十年前的中国。
  条条大路通罗马,中国区业务虽然停滞不前,但是越南市场蕴含着的机会也很大。
  机会与挑战并存,就看我们的“童年味道”上好佳(环球)能否把握住了。

热门推荐
返回列表